行业报告 AI展会 数据标注 标注供求
数据标注数据集
主页 > 机器人 > 正文

机器人谐波减速器漏油可能是因为这个,对症下药

机器人漏油了,你还在用抹布擦除吗?

 

润滑脂渗漏是机器人常见故障之一,渗漏将引起减速器少油、断油,使齿轮啮合面磨损加剧,进而导致机器人精度保持性差,更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导致机器人事故,造成终端用户的经济损失。

 

另外,渗漏对环境造成污染,对基础设备造成腐蚀作用,也严重影响工厂6S建设。

 

目前,很多机器人本体厂商给出的解决办法之一是抹布擦除,解决办法治标不治本,增加作业人员维护的工作量。

 

那如何才能根除润滑脂渗漏问题呢?首先,我们需要分析减速器渗漏原因,然后再逐一提出解决方案。

谐波减速器渗漏原因

 

1.减速器内外压力差

 

减速器,工作过程中,内部的各种摩擦副产生大量热量,导致内部温度升高、压力增大,润滑脂在压差的作用下,导致润滑脂从缝隙中渗漏。减速器内部温升越高,渗漏的风险越大。

 

2.油封结构设计不合理

 

例如,油封产生泵吸效应的前提是接触压力峰值要靠近油侧,当压力峰值靠近空气侧时,油侧压力梯度小于空气侧压力梯度,油封一定会发生泄漏。

 

3.油封材料选择不对

 

油封材料选择不合理,高温下,油脂会加速橡胶的溶解作用,导致密封早期失效,另外,如果密封材料选择不恰当,可能导致密封轴早期磨损,发生泄露现象。

 

4、润滑脂选择不合理

 

润滑脂选择须按摩擦副的类型、工况、工作状态、环境条件和供脂方式等的不同而作具体选择。选择不合理则会加速磨损,甚至造成设备故障。

 

5.制造、装配工艺过程管控不严格

 

如注油量、密封轴的光洁度倾斜、油封装配不正确等现象均可造成减速器渗漏。

 

渗漏问题的解决方案

 

1. 降低减速器的温升

 

那么如何才能降低减速器温升?就需要提升齿形设计能力,改善齿轮的啮合状况。

 

行业内各家减速器厂家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设计,最终的目的就是提升齿形啮合的齿数、谐波减速器齿形是基于对IH齿形及以及曲线映射理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,正向设计开发SP谐波齿形及凸轮廓曲线,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。SP齿形确保同时啮合的齿数可达总齿数的30%以上。

此外,提升齿轮加工能力,如齿轮精度等级、齿面的光洁度,降低摩擦生热。

 

2. 提升齿面的润滑能力,降低摩擦发热

 

A 提升油膜的缠绕效果

 

对传动件产生缠绕性的油膜,降低了传动件的磨损,提升油膜强度降低温升,另外,由于油膜的缠绕效果,对于阻隔防漏起到了明显的效果。

 

B 轴承效应

 

润滑脂由于润滑脂中独有的纳米级别的特殊成分,可以渗透到部件间的每一个角落而不会引起粘度的变化,另外,纳米级的特殊成分起到细微轴承的作用,利用轴承效应,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,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阻力抑制温升,防止基础油劣化。

 

3. 密封设计

 

油封主要从润滑、密封和泵吸三种机制考虑。油膜厚度、接触载荷、接触宽度、油封唇角、转速和弹簧偏移量等对泵吸效应的影响。只有当油侧唇角大于空气侧唇角时才存在泵吸,密封效果最佳,油侧唇角小于空气侧唇角时,一定会泄漏。

另外,普通材料的油封在高温下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老化等现象,油封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。

 

应该优选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油封材料,按工况要求经过大量高温老化测试,密封性能大幅度提升。

 

4. 密封轴设计

 

密封轴的光洁度、倾斜问题是导致泄露的因素之一。要想保证产品一致性,产品生产过程管控能力及加工能力是个考验。

 

密封轴的表面越光滑,摩擦系数越小,产生的热量越少,在降低温度的同时降低了启动扭矩。

 

5. 密封材料

 

选择油封的材料时,必须考虑材料对工作介质、工作温度及唇缘在轴高速旋转时的适应性等。

 

市场上通用的密封材质如NBR、PTFE等材料,缺点明显,如耐高温、耐磨、耐腐性能差,不柔软,伸缩性差,弹性差,跟随性差,低温环境下安装容易破裂等缺点。

微信公众号

声明: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、编辑整理上传,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为其版权负责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
网友评论:
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SEM推广服务

Copyright©2005-2026 Sykv.com 可思数据 版权所有    京ICP备14056871号

关于我们   免责声明   广告合作   版权声明   联系我们   原创投稿   网站地图  

可思数据 数据标注行业联盟

扫码入群
扫码关注

微信公众号

返回顶部